EDI(Electrodeionization)即电去离子技术,它是指一种将电渗析技术与离子交换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膜分离技术,是全膜法水处理工艺(UF + RO + EDI)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EDI通过阴、阳离子交换膜对阴、阳离子的选择性透过作用,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实现水中离子的定向迁移,从而达到水的深度除盐。EDI通过水解离产生的氢离子(H+)和氢氧根离子(OH–)来实现淡水室中所装填的离子交换树脂的再生,从而实现不需要使用酸、碱化学品再生离子交换树脂就能连续制备超纯水。EDI具有技术先进、结构紧凑、操作简便的优点,可广泛地应用于电力、微电子、制药、化工和实验室等领域,是水处理技术的绿色革命。

今天,
小编就与EDI(电去离子)相关的
几个技术参数进行浅析:
- FCE的估算公式如下:
FCE =(进水电导率测量值 µS/cm)+(mg/L CO2)x 2.79 +(mg/L SiO2)x 2.04
通常EDI进水的FCE应小于40µS/cm。
- EDI膜堆所需直流电流的计算公式如下:
I = 1.31 x QxFCE/(cells x eff)
其中: I = 直流电流, 每个膜堆的安培数(每对电极)
Q = 产水流量, L/min/膜堆
FCE = 进水相当电导率, µS/cm
# cells = 膜对数量
eff = 电流效率, %
- 微电子行业超纯水应用: 5%
- 电力行业锅炉补给水处理及制药行业热水消毒应用: 10%
- 制药行业非热水消毒应用: 15%
- 一般工业应用: 20%
- EDI厂家A
TEA = 50 x(CCl-/35.5 + 2CSO42-/96 + CNO3-/62 + 1.7CCO2/44 + 1.7HCO3-/61 + 1.5CSiO2/60 + …)
……其中所有物质的浓度均以mg/L计。
- EDI厂家B
TEA =(进水电导率测量值 µS/cm)x 2/3 + (mg/L CO2)x 2
通常EDI进水的TEA应小于25mg/L(以CaCO3 计)。
TEC经验计算公式如下:
TEC = 50 x(2CCa2+/40 + 2CMg2+/24 + CNa+/23 + CK+/39 + CNH4+/18 + CNH3/17 + …)
……其中所有物质的浓度均以mg/L计。
由于二氧化碳(CO2)和二氧化硅(SiO2)也是TEA的一部分,所以TEA通常会大于TEC,因此一般来说限制EDI进水的TEA即可。
- 游离氯又称游离性余氯,指以次氯酸 (HOCl)、次氯酸酸根 (ClO–) 和溶解的单质氯形式存在的氯。当氯气 (Cl2) 溶于水,会水解形成次氯酸 (HOCl)。次氯酸 (HOCl)是一种弱酸,会部分分解形成次氯酸根(ClO–),分解过程受温度及 pH 值影响。当pH 在6-9.5范围内,由于次氯酸 (HOCl) 分解不完整,次氯酸 (HOCl)和次氯酸根 (ClO–)在水中共同存在。
Cl2 + H2O → HOCl + H+ + Cl–
HOCl → H+ + OCl–
- 化合氯指以氯胺和有机氯胺形式存在的氯。化合氯的形成是通过更复杂的反应。当水中含有氨氮(NH3-N/NH3)时,次氯酸(HOCl)会与氨氮(NH3-N/NH3)发生反应,生成氯胺。化合氯主要包括一氯胺(NH2Cl)、二氯胺(NHCl2)及三氯胺(NHCl3)三种形式的化合物。
HOCl(或OCl–)+ NH3-N/NH3 → 氯胺
- 余氯(Residual Chlorine)是指水经过加氯消毒处理,除了与水中细菌、微生物、有机物、无机物等作用消耗一部分氯之后,水中所余留的一部分有效氯。实际上余氯除了游离性余氯,还应该包括化合性余氯 (当水中含有氨氮时)。游离性余氯的氧化能力较强,化合性余氯的氧化性较弱。水中总氯的含量应大于或等于游离性余氯的含量。
- 我们通常说的检测余氯有可能仅检测了游离性余氯而忽略了化合性余氯,化合性余氯的存在也会造成EDI膜堆内离子交换树脂的氧化,导致不可逆的损害。当水中存在化合性余氯时,有可能会出现游离性余氯含量很低,甚至检测不到,但总氯含量已经较高的情况。所以对EDI进水而言,应严格控制总氯含量,而不仅是游离性余氯含量。与RO膜元件(通常要求余氯小于0.1ppm或1,000ppm.h)相比,EDI膜堆对进水中的氯更为敏感,通常要求EDI进水的总氯含量应小于0.02mg/L或0.05mg/L。
![]() |
![]() |
- 由于 EDI 系统通常不配置总氯/游离氯在线分析仪,除了可以采用实验室型分析仪,也可以在现场检测 EDI 进水的总氯/游离氯含量。
与DOC(溶解有机碳)